當小鷹還未出生時,老鷹都把窩巢筑在樹梢上或是懸崖陡壁上。母鷹先銜一些荊棘放在底層,再叼些尖銳的小石子鋪在荊棘的上面。最后再銜些枯草、羽毛、獸皮蓋在小石子上,做成一個孵蛋的窩。
很快,小鷹出世了,并慢慢長大,羽毛也漸漸豐滿。當母鷹認為小鷹該學會飛翔自我獨立時,她就會停止喂食。鷹媽媽是很殘忍的,她開始攪動窩巢,讓巢上的枯草、羽毛掉落,露出尖銳的小石子和荊棘,小鷹被扎得疼痛難耐,嗷嗷直叫。她把所有的小鷹都趕出溫暖的小窩,小鷹沒了落腳的地方,會死死抓住窩沿。窩沿的刺戳進小鷹的腳掌,它們搖搖欲墜。因為從沒嘗試飛翔,小鷹俯視空曠的大地時不免心悸。這時,鷹媽媽會用翅膀拍打緊抓窩沿的小鷹。小鷹失去平衡,跌落下去。小鷹極度驚恐,為了自救就張開翅膀,開始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飛翔。是鷹媽媽殘忍無情嗎?不,母鷹深愛著她生養的小鷹,母鷹更渴望她疼愛的小鷹展翅翱翔。因此,必須無情地逼著小鷹飛離舒適的家,勇敢地學會“獨立生活”。
如果沒有鷹媽媽那狠心的一推,那鷹就不能稱之為“鳥中之王”了。鷹之所以是鷹,取決于它們擺脫了一項致命弱點——依賴。老鷹尚且懂得如此深刻的哲理,身為人類的我們,完全有能力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,然而太多的時候,為什么我們卻沒能做到?很可能就是,你的依賴性太強,你無法強迫自己離開“鳥巢”,展翅飛翔。
古時候,有一對夫婦晚年得子,十分高興。他們把兒子視為掌上明珠,含在口里怕化了,捧在手上怕飛了,什么事情都不讓他干。兒子在他們的溺愛下過著“衣來伸手,飯來張口”的生活,雖然漸漸長大,卻連最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。
有一天,為了做一筆重要的生意,這對老夫婦不得不出趟遠門。他們怕兒子餓著,于是想了一個辦法。他們連夜烙了一張大餅,從中間穿個孔,套在兒子的脖子上,并且再三交代他,如果餓了就咬一口。幾天之后,當這對老夫婦匆匆從外地趕回家的時候,悲劇發生了——他們的兒子已經餓死了!為什么呢?難道是烙餅不夠吃嗎?老夫婦發現只有孩子頸前的烙餅被咬了幾口,后邊的連動都沒動過。原來,他們的兒子只知道啃離嘴巴近的烙餅,而不知道甚至根本就懶得把后邊的餅轉過來吃。這個故事雖然有些夸張,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類似現象也不能說沒有。特別是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,父母、爺爺奶奶、外公外婆等都視之為寶貝,百般寵愛,孩子嚴重依賴親人,雖然已經上了中學,但生活自理能力還是很差。
孫明高一時出國留學,為了一個人靜心學習,同時也為了鍛煉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,他在學校外邊找了間地下室獨自居住。兩天后,他的一個同學慌慌張張地找到老師,說他情況不好。老師根據地址,找到那間地下室,敲門沒人應?;氐郊?,老師放心不下,又不停地往孫明的住處打電話,終于有了應答。孫明一拿起電話就哭了起來:“老師,我搬到這里兩天沒有吃飯了,我高估了自己的生活能力?!豹?/div>
老師放下電話,從城市的一頭又趕去另一頭,把孫明接回自己家,給他下了一大碗熱氣騰騰的湯面。在聊天中,孫明告訴老師自己在國內家里的生活。原來孫明家經商,家境不錯。作為家中的獨子,他很受父母疼愛,這也造成了他獨立生活能力嚴重欠缺。在同學家吃飯,他連碗筷也需要別人幫著拿。孫明說,在自己家里,有5個保姆專門照顧他的生活,像擺碗筷、穿鞋襪這些生活瑣事,都不用他自己操心。
很多學生對生活常識的無知達到令人驚訝的程度。有一個留學生在離學校行政樓步行5分鐘的地方租了公寓,住了兩天也不去報名。老師跑去找他,問他為什么不來學校報名,他一臉茫然地回答說,自己找不到行政樓。這樣的學生即使學成歸來,又能做些什么呢?
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“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狀況調查”顯示,20.4%的青少年明確表示“缺少生活自理能力”;18.3%的青少年“做事依賴別人”;28%的青少年“很少幫助家長干活”。
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所所長鞠青認為,青少年在父母如此“周到”的服務、如此“嚴密”的保護下,自理行為大大減少,對成年人依賴性越來越強。很多青少年都將父母的呵護當做“拐杖”,可是卻沒有想過,一旦離開了“拐杖”,自己就寸步難行。
可是,我們中學生將來面對的競爭,絕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,而是綜合能力的較量。因此,從小培養自己的自理能力,是每個杰出中學生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。
在瑞士,中學生為了不讓自己成為無能之輩,從小就注意在生活中的自理。譬如,對十六七歲的姑娘來說,幾乎什么家務活都會做,甚至還能到別人家去當女傭。這樣做,一方面鍛煉了自理的能力,另一方面還有利于培養勤勞的意志品質。在德國,中學生從不讓家長代替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,否則就被其他人當做是一種恥辱。法律還規定,到14歲就要在家里承擔一些義務,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。在日本,有句名言在中學生中廣為流傳:“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,其他一切都要自己安排?!痹诤苄〉臅r候,他們就樹立了一種“不給別人添麻煩”的思想,全家人外出旅行,不論多么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。他們驕傲地說:“自己的東西,應該自己來背?!豹ピ诩幽么?,中學生為了鍛煉自理生存的本領,很多人都有制定嚴格的時間表的習慣。一位中學生曾經自豪地說:“我每天早晨很早就要出門送報紙,無論刮風下雨都要去送,從來沒有耽誤過!”加拿大的高中生還必須做30個小時的義工,一分鐘都不能少,自理的概念并不僅僅要求自己照顧自己,還要自己規劃自己,自己鍛煉自己。
當然,自理的行為和習慣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,需要中學生朋友們在生活中點滴積累,逐步養成。別人說上千遍萬遍,也抵不上自己親自做一遍。
不經歷風雨,怎能見彩虹?只有在生活中插上“自理的翅膀”,才能激起奮發拼搏的精神,磨礪自己的意志,培養自己健康完備的人格,為最終走向成熟邁出堅實的一步。
那么,我們如何培養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呢?
1一定要有培養自理能力的意識
我們缺乏培養自理能力的意識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:一方面是嬌慣自己,不愿意讓自己“受苦”,怕自己不小心磕著或碰著。另一方面是父母怕麻煩,有些父母說:“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時間,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?!碑斀裆鐣毶优狈ψ岳砟芰ζ毡槭怯捎谏鲜鲈?。
事實上,這種完全忽略自理能力培養的心態,既害了你,也害了父母。因此,強化培養自理能力的意識是很有必要的。
2培養自理能力要從學做家務開始
在訓練自理能力的時候,除了訓練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,還要特別強調訓練自己學做家務。如讓你自己做早點,洗襪子,拿牛奶,買東西等。同時,可以要求父母對你提出切合實際的要求并做具體的技術性指導,即使是洗手帕、洗碗碟或收拾房屋也要注意這一點。
3寬容地對待錯誤
有時候,由于年齡小,認識水平不高,考慮問題不周全,力氣小,在做事的過程中,難免會出現一些失誤。不要指責自己,更不能懲罰自己,對于有失誤的地方,要分析原因,找到問題所在,以提高操作的技能和水平。這樣,既能提高自己自理活動的自覺性、積極性,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,又能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,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自理能力。
如果你總也做得不好,也切不可性急,更不能灰心沮喪,自我否定。要以激勵為主,肯定自己做得好的方面,在此基礎上找出不足之處,從而為下一次避免失誤找到方法。這樣的方法,不僅可以鍛煉自己的自理能力,而且也極大地增強了自己的自信心,對促進自己身心發展將產生積極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