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比賽規則
一、學科分類
1.物質科學:研究物質及其運動和變化規律。
2.生命科學:研究生命現象、生命活動的本質、特征和發生、發展規律,以及各種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相 互關系。
3.地球環境與宇宙科學:研究地球與宇宙中有關現象、事物和規律,人類與地球環境、地球與宇宙的關系等。
4.技術與工程:技術創新;將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和 生活,綜合設計與開發制作以解決實際問題。
5.其他:不屬于上述四類學科的其他科技內容的實踐活動。
二、活動要求
1.申報的科技實踐活動應是青少年以團體(如:小組、班級、社團、研究活動小組、年級、學校、校外教育機構等)
名義,在課外活動、研究性學習或社會實踐活動中,圍繞某一科技主題開展的具有一定科普教育意義的集體活動。
2.活動設計與組織實施符合以下原則:
(1)親歷性:學生親身體驗和實踐
(2)自主性:以學生為活動主體
(3)協同性:廣泛的社會合作和參與
(4)整合性:幫助學生形成對科學、技術和社會的整體認識,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。
3.活動目的明確,有完整的活動計劃或方案(包括活動目標、器材或材料、活動內容、組織實施方法、總結交流
方法等)。
4.按照活動計劃或方案完成了活動并進行了交流總結。
科學影像節的作品分為:
科學探究紀錄片、科學微電影和科普動畫三個類別。
221. 科學探究紀錄片:用科學方法和視角詮釋科學內容,
具有科學性、專業性和故事性。作品以真實的科學探究過程為內核,不能虛構,并能夠以藝術的影視手段展現,引發人 們對科學的思考。
2. 科學微電影:創作具有科學價值的劇情故事,具有科學性、娛樂性和故事性。微電影要具備時間、地點、人物、
主題和故事情節等要素,注重劇本的創作,使講述的故事完整、生動,具有較高的觀賞性。
3. 科普動畫:作者以簡約、夸張、幽默的手法,圍繞一個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或抽象的科學知識,通過生動的情節用
動畫的方式表現出來。